灰暗未來--丹布朗[地獄]心得

上一次在圖書館我最愛的一區──翻譯小說類閒晃的時候,赫然看到這本前一陣子因為電影而紅極一時的小說,這麼好的機會怎麼能白白浪費!於是這兩天就什麼事都不做,專心在家裡享受這個丹布朗天才帶給我的震撼。不得不說丹布朗就是丹布朗,這是一本打開了就很難再闔上的精采故事,甚至中途我還一度因為捨不得看完而故意看得很慢,很怕看完就沒有這麼緊湊又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故事可看了。

=====================以下超級雷================


書名:地獄
作者:丹.布朗(Dan Brown)
譯者: 李建興
出版:時報文化





這本書一定很多人看過了,所以我也不打算贅述其中內容,只針對我有興趣的地方討論。

首先我忍不住先來討論結局啊!這....實在是太黑暗了吧......我覺得在丹布朗的小說當中,《地獄》應該算是黑暗指數最高的一本,難得主角並沒有在真正的危機之前完成解謎的旅程,更可怕的是這個危機可不只是宗教性的,而是全球性的絕育災難啊!說真的辛斯基真的就這樣接受了這件事也讓我覺得滿訝異的,三分之一的人絕育可不只是人口的問題啊,這還牽涉到了國力、經濟、公共設施、人才......雖然也許時間軸拉長到千年為尺度來看也許是一件好事,可是當下對地球造成的損害,尤其是這麼突然的增加率減少,結果一定會是毀滅性的,全球貿易可能因此停頓,更可怕的是某些國家可能在未來失去大量勞動人口,扶養比在短時間暴增,一定還會衍生出非常多經濟層面和道德層面的難題,這麼嚴重、超乎人類想像的災難怎麼可能一下子就這樣接受了,好歹也要努力挽回一下啊!

其實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一直想到,雖然說現在世界的人口不斷暴增,但是舉凡像台灣和西北歐許多國家,都逐漸開始面臨了人口增加減緩的趨勢,像台灣好像就是生育率世界前幾低的,在這種狀況下,政府不但不會鼓勵人們節育,反而是不斷的祭出更種措施來鼓勵生育,聽起來好像跟書裡建議的措施完全背道而馳(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讓我要努力回想高中地理講到關於人口的部分)。我想其中的矛盾點就在於,的確人口增加會不斷測試環境負載力的極限,遲早有一天會面對災難性的臨界點,但是如果人口並沒有以適當比例增加的話,我們會更快的面臨經濟與文化上的臨界點。為什麼這樣說呢?想像一下今天老一輩因為醫療與科技的進步而能擁有很長的壽命,老人越來越多,可是年輕力壯可以工作的人卻越來越少,導致一個工作的人要扶養的人口變多,又因為工作的人越來越少,導致有一些重要的工作可能找不到人來做,有一些重要的文化找不到人來傳承,經濟將會面臨成長率低落甚至衰退,也會加速珍貴文化的失落。當經濟衰退,扶養比又高的時候,勞動力負擔加重卻沒辦法累積財富,這個國家將陷入非常嚴重的停滯性問題,甚至造成社會上的一些難以逃脫惡性循環。

但是丹布朗認為我們應該要讓人口增加率大幅減少啊!的確,我想丹布朗想要在書中傳達的訊息有點讓人不安,卻也讓人無法反駁,那就是我們都無法忽略這個事實:世界人口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成長,遲早有一天我們會面臨一個枯竭的地球,而那時候的後果將會是無法想像的。也就是也許相對短的時間內,人口增加率大幅減少會是災難性的,但是當我們把時間尺度拉到世紀,甚至以千年計算的時候,長遠來看這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幫助我們避免更加災難性的結果。

這個故事的結尾是蘭登教授並沒有成功阻止佐布里斯特散播他精心製作的載體病毒,人類準備要面對這個劇烈的改變。我還沒有看過電影,但是據說電影的結局和書裡的不一樣,如果是真的那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麼做,說真的我覺得寫書好像真的可以比拍電影任性很多,電影好像稍稍不順大眾的口味,票房常常就會因此很慘烈,甚至會連帶影響到演員、導演的生涯,幾乎沒有人敢恣意妄為的,可是書好像就不一樣,在書裡作者可以肆無忌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讓結局不盡如人意(甚至嚇人),甚至劇情稍顯不合理也無傷大雅,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寫一本書的成本相比於拍一部電影的成本顯得微不足道吧。至今我還是沒有拿捏到這個分寸:如果一本書被改編成電影,到底該先看書還是先看電影比較好?從我之前的經驗:哈利波特、天使與魔鬼......我都覺得書遠遠比電影好看多了,我從來沒有特別喜歡過這些改編而成的電影,我覺得書還是完整太多了,而且電影又經常依照大眾喜好或是其餘考量改編故事,我想我大概就是那種很頑固又死忠的原著派吧,不過這本書例外,如果《地獄》的電影結局有所刪改,那我完全不意外,甚至欣然樂見。

離題了,就上我上一段提到的,我覺得作者試圖透過這個故事微妙的傳達給我們他的想法,那就是某些程度上,他可是很認同佐布里斯特的。這個想法讓我看完故事之後天人交戰了一番,因為我,還有我相信大部分的讀者都是,其實沒有辦法像辛斯基一樣這麼快的就決定接受這個小說裡的事實,我沒有辦法說如果我活在書裡的世界的話能夠坦然面對這件事,這不只是對理想的喪心病狂,更是一種人道上的虐待!沒有人可以用手段逼迫他人絕育,人們都應該要有選擇的自由,擁有後代也是其中之一,如果有任何一個人告訴我說他想要限制渴望擁有後代的人們生育,我一定會極力的反對,這是一種人道上的考量,一種身為人的尊嚴。當然,如果這個後代的產生不是因為渴望後代,而是單純的慾望使然,那我完全支持避孕與節育的必要性。我想這是一種自由意志的信仰吧,先不論人們是否真的擁有自由意志,這已經是哲學問題了,我相信人們自己的意志,而且應該要有選擇的自由。我們可以限制後代的數量,我們可以有所限制,但是不能強迫絕育他人,這是一種懶惰又暴力又不顧後果的粗魯做法。我們可以想辦法說服高生育率的國家採行節育措施,但是不能強迫他們把三分之一的人抓來結紮,如果這種措施是可以同意的,如果我們可以說為了未來人類的福祉就大幅剝奪現今的人權,那還有多少可能的暴行會發生?領導者不論做什麼都可以聲稱自己是為了未來人類的福祉,那麼還有什麼暴行是做不出來的,這和極權恐怖統治又有什麼不同?即使真的是必要的措施,我也不覺得整體的結果會是正面的。

當然這個問題又回到了,當我們意識到自然界正在因為人類的發展而毀壞,我們可以限制人類活動到什麼程度?這上個學期修了一堂很無聊的課叫做環境污染概論,這堂課就有提到二氧化碳的排放限制雖然很重要,但是因為環保和經濟經常有所衝突,因此限制的幅度就經常被討論,目前世界仍然是以經濟發展為優先,在不會大幅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才能限制碳排放。回到我們的主題,如果我們遇見了這個人口爆炸的結果,到底能在現在為子孫的利益做出多大的犧牲?我沒有答案,我相信也永遠不會有答案,這種牽涉到後代幸福與現在幸福的爭論向來沒有結果,或許我們都只能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中,當成一種自我警惕的警示,提醒我們不論現在做了什麼樣的事,都會對以後的世界造成影響,而我們願意給往後的世界什麼樣的重視程度?我想這個答案在每個人心中都不一樣。

再來我想提到一下這本書裡面提到的馬爾薩斯人口模型,這部可避免地把我的思緒拉回之前修過的經濟學(其實我超級討厭經濟學的),總體經濟學有很多人口成長的模型,總之我記得好像一開始有人試圖用模型來描繪人類成長大概就是馬爾薩斯了,也因為人口論預測的人類發展太過悲觀,導致當時某個名人閱讀過後評論經濟學是「一門悲傷的學問」(至少我每次學經濟都學得滿悲傷的,我超討厭經濟的啊啊)。不知道有沒有人對這個模型很有興趣的呢?我可以借你我的經濟學原理課本....不是啦,可以參考一些網路上的資料(像這個)或是書籍。

好吧講了那麼多好像沒有講到什麼關於劇情的,但是例行的吐槽還是不能少。我覺得最想讓我吐槽的點很奇怪,是瓦顏莎這個角色,說真的這個角色有點莫名其妙,因為我們最後得知其實聯合會並不是什麼壞人,而是協助辛斯基彌補錯誤的組織,瓦顏莎在書本前半段怕成那個樣子實在有點誇張了,說真的聯合會只是很會演戲而已啊,就算被解任也沒有這麼誇張吧,就去務農什麼的啊(什麼啊),更讓我不能接受的是,你明明沒有要殺蘭登,幹嘛要拿著一把手槍在那裏晃來晃去啦,不會大喊「蘭登教授,這是個誤會,請聽我說!」之類的嗎,不然就是追到的時候不要拿槍指著別人啊,就算是空包彈也用嘴巴講啊,解釋一下是有這麼難嗎......結果竟然是這個故事裡面最大的傷亡,實在是有點讓人傻眼啊,完全被當成劇情工具來用的可憐角色

其他的我其實就沒有真的想要吐槽了,因為我有覺得不合理之處,但是這些不合理的地方都還在我忍受的範圍之內,還算是瑕不掩瑜。這並不代表我是用忍受的態度在讀這本書,事實上我覺得丹布朗真的是再一次展現了他說故事的天才,以及他對但丁、對藝術與文化的了解,這功力絕對是無人能出其右,從頭到尾我都是懷著一種非常矛盾的心情在看這本書的,一邊急不可耐想要一口氣把它讀完,一邊又非常難過這本書看完就沒有了,這種莫名其妙的情緒只有丹布朗的書才能引發!所以整本書我都是以超級大書迷的心情讀完的,雖然結局讓人如坐針氈,但一路讀來也是暢快淋漓,有知識之博大,有劇情之精妙,有轉折之驚喜,有藝術之優雅,絕對名副其實稱得上一本好書!

===============================================
我目前最愛的三名外國作家是丹布朗、布蘭登山德森和休豪伊,我真希望三個都有布蘭登山德森的多產,這樣就有看不完的好書了!
接下來要看什麼書呢?
寒假就是要瘋狂看書才過癮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毛記續集與前傳[塵土記+星移記]讀後@MTS

[羊毛記]讀後@MTS

紙牌屋House of Cards第一季劇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