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美好的灰色世界 [美麗新世界]讀後----經典閱讀@MTS









今天不看奇幻小說,來看看經典中的經典──阿道夫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這是「反烏托邦三部曲」的其中之一,它的文學性與啟發性為它在文學史上贏得一席之地,非常值得一讀。文章有點長,所以我會把「引用內文」的部分用紫紅色(或是whatever這個顏色叫什麼名字),「強調的詞語」則使用亮橘色,希望可以幫助大家閱讀。



原文名:Brave New World
作    者:阿道夫.赫胥黎(Aldous Huxley)
出版社:野人出版社
圖片來源:google到的









==================================================================

反烏托邦一直是個非常吸引我的主題,因為在這些著作裡的世界經常顯現許多事物的終極面貌:一個極度完美的世界,終極的統治方式,終極的生活方式,它反映了當社會制度與科技發展共同走到極致狀態時的一切可能,雖然有時誇大,但也足以視為對現在人類社會的一種警示。

即使這是一描述個強調「歡樂」的社會,但從頭到尾我都感覺到一種陰森的寒冷氣息從文字裡透出,那是一種令人心寒的冷靜與理性,呈現出灰白的基調,一個過於完美以致於凸顯出醜惡的世界。閱讀的同時也常常因為故事對白的旁徵博引而感到困難,那種感覺很像努力的在崎嶇的寒漠中掙扎前進,在知識上、心靈上都感受到巨大的摩擦力,一點一滴地磨損我的價值觀直到所有是非黑白對錯都風化至瀕臨崩解碎裂。

    一個所有人都快樂的世界到底是不是好的?如果不是,那什麼樣的世界才是我們希望擁有的,什麼樣的世界才可以被稱作完美無缺的?書中所謂的「文明」世界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剝奪了每一個居民「選擇」的權力。從最開始的孵育中心剝奪卵子與精子結合時基因隨機分散配對的多樣性,剝奪了機率的選擇權,再到孵育、離瓶、制約,所有人都喪失了選擇職業、喜好與道德觀念的機會,於是這個社會達到高度的同一性與穩定,真正的落實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大家各司其職成為構成廣大世界的小螺絲釘,雖然看似無關痛癢,卻是每個人都不可或缺:「就連艾普西隆都是有用的」。

他們真正能做選擇的,只剩下短暫的情慾與日常瑣碎的小事,再也沒有什麼能夠撼動這些小螺絲釘的生活,而這個社會也免於起伏跌宕的意外。去掉了選擇,就是去掉世界方程式中變動最大、最難以掌控的變數,使得最後只剩下單調而安定的恆等式。太陽起落千千萬萬次,這個社會依然仍夠維持相同的活力與相同的外貌,繼續毫不猶豫的存在著。故事中的故事管制官說道:「穩定性,最原初也最終極的需要。穩定性,所以才有這一切」。有了穩定,其他的用於錦上添花的問題就簡單多了,只要穩定,世界就能如一顆獲得永久動能的陀螺般不斷的轉動下去。

    在閱讀過程中,為了更貼近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意涵,我也參考了原文版本(Brave New World)。閱讀時意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小細節,當「文明人」表達驚嘆時,經常會說到「噢,吾主福特」,顯然這個世界裡的人將福特視為如神一般的領導人物,在原文書中其實是以「Oh, Ford.」表達,Ford(福特)正好念起來與Lord(主)非常相近,令人不禁讚嘆作者的巧思,巧妙的把宗教意義的神替換成福特──這個將生產線專業化發揚光大,同時創造美國工業革新的企業家,因此我們可以從這裡管中窺豹的了解美麗新世界的基本價值觀。

有趣的是有時「吾主」也會換名字,在提到心理學方面時,這個崇高的人會自稱佛洛伊德(Freud),似乎代表了這個社會所崇敬的人格並不只是單一的身分,而是許多人格與科學理論的綜合體,也就是他們所相信的是理論本身,一個穩定社會的基石就是他們的信仰。將信仰的力量轉注於對理論思想的熱愛無疑是一種聰明的辦法,直接將「真理」賦予神性,豎立了一種一般人難以挑戰的思想權威,使得這個世界維持在最完美的穩定狀態,不只是器物制度方面的穩定,更是思想上的絕對穩定。

故事後段,當世界管制官穆斯塔法.蒙德與約翰辯論時,也有提到信仰與神,約翰口中的神在這裡除了宗教意義之外,似乎也同時代表了心靈與道德觀念,當約翰質問為何不讓居民們認識神信仰神,某種意義來看就像在問為何不讓這裡的人民有道德觀與靈性的追求。而穆斯塔法.蒙德則回應他並非反對神的存在,事實上他認為神非常有可能存在,只是此時以「缺席者」的身分顯現,因為「神跟機械、科學醫藥與普遍的快樂並不相容」。

當他們要建立一個完美的世界時,這些形而上東西並沒有意義。他們不重視個人心靈的發展,因為每個人都受到良好的制約,更不用說有索麻可以麻醉一切負面情緒;他們不必再深入更多哲學性或宗教性的議題,因為他們並沒有任何生命上的苦惱需要解決,而苦痛與生老病死正是哲學與宗教的源頭。如果悉達多當時沒有看見生老病死,就不會毅然苦行苦思人生的意義,更不會有後來的佛教;如果尼采沒有參與過普法戰爭見識到戰爭的殘酷,也不會創造出「權力意志」的概念。

他們用科學創造是高度同一性、普遍性的快樂,直接廢除了一切可能面對的痛苦,沒有病痛老死的憂鬱,沒有選擇的猶豫,沒有克己的煩惱,於是其他的也就不需要了,甚至到最後真正的科學也被這個美麗新世界放逐,因為他們追求的並不是科學,重要的是科學帶來的實際利益。

    除了制度本身,伯納德與海姆霍茲這兩個對文明做出反抗並被流放的角色,也讓我覺得十分有趣,因為雖然行為相似,心境卻似乎大相逕庭。「一個人如果不一樣,他就注定要孤獨,他們對個體的態度醜惡」這句話描述了約翰的處境,同時也或多或少可以概括伯納德與海姆霍茲兩人的境遇。我認為讓兩人孤獨的理由本質上是相反的,卻會導致相同的結果:伯納德是自卑,而海姆霍茲似乎更多是「高處不勝寒」的傑出。無論如何,兩者都被賦予了一種抽離感,對比於列寧娜的高度制約,這兩人稍稍偏離了美麗新世界的主流,因此成為野人世界與文明世界的媒介。

有趣的是真正與野人相談甚歡的是海姆霍茲而非伯納德,也許是因為伯納德的疏離感是來自於被動的身高劣勢(在胚胎時期可能被多加了酒精),而這種被迫產生的疏離感讓他憤恨不平,產生了一種為反對而反對的叛逆,但這樣的叛逆卻因為自卑而仍然怯懦。他希望脫離制約,脫離這個世界賦予他的一切限制,但這樣的反動力量一旦遇上一個讓伯納德受到眾人矚目的機會就會立刻瓦解,就像當眾人為了接近約翰時那樣「徹底的與世界和解了」。伯納德並不是真正的想要脫離這個世界,事實上他只是渴望著被眾人接納,渴望成為眾所矚目的閃耀焦點罷了。

而海姆霍茲則非如此,他的一切都是如此標準的正阿爾法,如果他願意完全可以活得又精彩又游刃有餘。他過剩的智力足以使他意識到更多心靈層面的意義,但最後海姆霍茲聽到那首羅密歐與茱麗葉裡的詩歌後卻仍然忍不住大笑了出來,因為「非常荒謬」。我覺得這代表了海姆霍茲即使有超凡的感受能力可以敏銳的偵測到各種細微的感情,卻仍然無法真正的了解這些情緒,因為說到底海姆霍茲仍是個受到完整制約的文明人,又是如此完美的融入這個社會,這樣的幸運仍然蒙蔽了他的視野。

一直到故事接近尾聲的部分,當伯納德與海姆霍茲被流放至外島,三人準備與彼此分離時,「儘管他們很哀傷──甚至是因為他們的悲傷;因為他們的悲傷,正是他們愛著彼此的徵兆──這三個男子卻很快樂。」此時的悲傷情緒卻像是對整個美麗新世界的反詰,他們因為感受到對彼此的牽絆與感情而感到悲傷,卻同時也因為這樣的感情而感到快樂,這樣的百感交集想必不是其他紅男綠女所能體會的,而這樣發自內心的感情,才能產生最真摯、最由衷的快樂。

    當然提到兩位文明人就不得不提到野人約翰,他可以說是整本書的鎂光燈焦點,從期待、困惑、反抗到最後與統治官辯論的過程,正像是作者透過這個格格不入的角色向世人揭露文明的荒謬。我覺得諷刺的是,野人的許多所作所為其實才是我們所認為的「文明」,他恪守宗教,有莎士比亞的文學素養又擇善固執,但在這個世界中,卻成為被嘲弄、輕視的對象,成為眾人眼中未開化的野蠻人,甚至最後不堪其擾而自縊。

雖然我對沙士比亞所知甚淺,但顯然作者將莎士比亞的作品作為一種正常人七情六慾以及道德觀念的象徵,故事中野人經常不斷誦唸著劇本的內容,彷彿一再複習著原本的情感與習俗,以免被這個奇怪又放縱的文明吞沒。他與美麗新世界的連結性也非常有趣,在琳達將死時,「他(約翰)仍完美無缺的記得那善良可愛的天國,並沒有因為接觸到這個真實倫敦的實況,這些實際存在的文明男女,而遭到褻瀆。」一開始的約翰從母親口中得到諸多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想像,卻在自己身歷其境時崩毀,這裡似乎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敘述,因為這個文明從根本上就是追求著快樂的人間天堂,且琳達也將這個文明的一切看作是至善,但是約翰真正置身文明之中時,卻發現這個美麗新世界處處展現了他的荒謬與醜惡,琳達毫無尊嚴的死去像是體現了約翰美好想像的崩解。

多胞胎的重複臉孔、濫交的習慣、沒有長期感情的世界,這是個夢魘,卻是文明所推崇的美好。「琳達曾經是個奴隸,其他人應該活在自由之中,這個世界應該被變得美麗。」自由的愛恨,自由的嘗遍人生酸甜苦辣,自由的選擇,對約翰來說,才是真正的美麗世界。

       不知道為什麼,即使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反烏托邦,我卻有時不禁覺得,這個世界其實從某些角度上的確是非常美好的。現在的社會似乎被壓縮的太緊密,以至於快樂存在的空間逐漸縮小。我們每個人都有無限個選擇,從整個時空上來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不同的微小選擇,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思議的蝴蝶效應,而導致接下來的人生走向一個完全不同的未知境地,而正是因為我們握有這麼多選擇的權利,讓我們彷彿在一個萬花筒世界裡眼花撩亂,卻又因為感受到比需選擇的迫切而感到壓力沉重。

我們沒有完美的「胚胎培養瓶」可以輕鬆的在初生之時就成為最適合某種職業的樣貌,沒有滲透潛意識的「睡眠教學法」來教導我們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又該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更沒有「養育中心」來培養出對職業毫無保留的熱愛。

我們眼前的一切都是渾沌的、迷茫的,我們身懷惴惴不安的懷疑與別無選擇的自信,在名為人生的獨木橋上試圖保持平衡,而這樣的迷惘每每使人感到氣餒。甚至時至今日我仍在不斷摸索我的人生,懷疑每一個決定,同時又因為未來的未知性而不時感到恐慌。但轉念一想,如果我們的人生早在出生之前就被預先鋪成一條康莊大道,道上最細小的起伏轉折到最後的終點都早已可以預料,那麼我們的出生還有意義嗎?

    「但我不要舒適,我要神,我要詩歌,我要真正的危險,我要自由,我要良善,我要罪惡」看到這句話時,心中的震撼難以形容。這一句話如果獨立出來,會是一句毫無道理又自討苦吃的奇怪請求,但放在這一個大辯論的尾端卻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我想起沙特所說的:「存在先於本質」,人的意義都是由自己的選擇與所作所為創造出來的,這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而我們選擇的自由決定了我們的價值。

當世界有一個追求穩定的終極目標,而人們的價值早在存在之前就已經被決定好了,那麼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一切苦難是可以避免的,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這樣沒有負擔的活著?或許享受了幾十年燈紅酒綠的狂歡生活,但這樣的生活,即使過了千千萬萬年,靈魂還是一樣空洞乏味,這是一個喧囂的世界,卻是靈魂枯槁的墳場。擁有自由,從某些角度而言也必須承擔自由的諸多不便與義務,我們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要承受自己的喜怒哀樂及一切因不受制約而產生的混亂。

但我相信這正是我們存在的理由之一,混亂是美好的,因為混亂的同時也包含了無窮盡的可能,我們得以用有限的生命去闖盪,即使踉蹌跌倒也無怨無悔。寧可因為擁有靈魂而死,不願當個空殼而活。只因為當我們有選擇的自由時,我們才能真正的透過選擇創造我們真正的價值。就算最後野人終究承受不了自己的慾望違背了信仰而自殺,為他所選擇的事物付出了代價,我認為他仍然是整本書中最接近擁有靈魂的人。

     而秩序與穩定又真的值得我們放棄靈魂嗎?如果我們要違反自然的讓海面平靜無波,光滑如鏡,但代價就是地球的自轉停止、雲朵消失,殺光所有海洋生物,這樣如生態沙漠般的海洋才會真正的靜止,但也永遠失去了所有的生機。沙漠與寒漠是所有氣候區中最單純的兩者,他們的地形單調,也極少植被或動物,一切都是這麼的整齊劃一,沒有多元生態的嘈雜,也沒有地形起伏的干擾,然而這裡卻也是全世界最荒涼的地區,甚至某些程度上代表了死亡。秩序與整齊決不是簡單的單調與死寂而已,我相信事實上仍可能達到一種多元性與秩序的動態平衡,即使這樣的秩序無可避免的有所缺陷,但這樣便足夠了。

    即使寫了幾千字,我仍覺得我距離作者迫切想表達的意義非常遙遠,這個故事舉重若輕,而我僅僅能以有限的理解能力負擔一部份的體悟,剩下的僅能以驚歎與佩服概括。我們因為苦難而完整,世界因為混亂而完整。闔上書本,我不禁慶幸地想起真實的世界,即使太多不如意與悲傷,仍然如此美好:在所有人因選擇而創造屬於自己的光輝,因情感而感受到互放的光亮時,這個世界才是真正的美麗世界。




==============================================


哈哈如果你全部讀完的話,就會發現文章裡的語調相比於我平常的讀後心得好像更文謅謅了一點,其實是因為這個是我寫的讀書心得作業啦!好像有點好笑哈哈!

不過其實我是想到之前看書之前都會希望上網找一些心得之類的文章,來幫助我決定要不要看這本書,所以把它放上來了。我的老師嚴禁我們抄襲,所以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並沒有參考任何網站或資料,純粹是個人的感想,希望可以幫助到需要分析或心得的人!

如果你還想看到另一篇讀書心得作業,可以去極權的人性牢籠 [1984] 讀後----經典閱讀@MTS裡看看,剛好也是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一的《一九八四》,兩者有很多有趣的相同與相異之處可以互相比較。

然後,as always,如果你有什麼想要討論或建議的地方,都歡迎在留言裡面告訴我,而且不論過了多久都可以!如果你是看到最後的,謝謝你這麼用心XD 如果你是滑到最後的,也謝謝你的手指。

然後現在終於過年了,我也終於可以說....
祝大家新年快樂,雞年行大運!





留言

  1. 我很喜歡妳的文筆,謝謝你寫的文章 讓我受益匪淺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羊毛記續集與前傳[塵土記+星移記]讀後@MTS

[羊毛記]讀後@MTS

紙牌屋House of Cards第一季劇透+心得